社会心理学第八版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的三种理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吸引和亲密
事实证明,如果我们不断的寻找攻击行为来证明攻击是一种本能这是不现实的,总会有新的行为出现,但是提出这个观点的人又不能通过实验或演绎的方法给予一个通用的解释。所以这个结论最终不攻而破。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规律。在个体层面,研究包括社会化过程、人际交往、言语发展、家庭和学校的影响等。在社会群体层面,研究涵盖群体结构、规范、态度、偏见、攻击行为、习俗和文化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随时间而演变。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性世界中,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会因他人的存在而深受影响,而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本书大胆地打破了传统社会心理学教材的框架结构,建构了范围广泛的知识体系。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攻击:伤害他人一
1、绝对剥夺。例如: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贫穷的时代,那我们并不知道在世界的另一个地方有人比我们生活的更好,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这种贫富差距很大的感受,但我们比别人差这是一个事实,这就是绝对剥夺。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1攻击能带来好处,这就强化了我们的攻击行为。 2观察学习。
2、攻击行为定义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该定义涵盖了两种不同的攻击行为,当动物发怒时,它们在展示典型的社会性攻击行为;当掠食者前行在猎物之后,它们表现的是静息的攻击行为。
3、攻击行为是指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身体或言语行为。这一定义涵盖了动物在发怒时表现的社会性攻击行为,以及掠食者在猎物身后表现出的静息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学家在解释攻击行为时,主要基于三种观点:弗洛伊德的自我破坏冲动理论、洛伦兹的适应性理论以及本能理论。
4、心理学家把攻击分为两种,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我的理解,敌意性攻击存在于我们潜意识中,我们大多数时间意识不到的内隐的行为。 工具性攻击 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我的理解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5、在分析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原因时,社会心理学家主要有三种观点:生物学理论、挫折理论和社会习得理论。 本能论和社会心理学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额攻击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攻击把这种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含的能量转向他人。
6、一)攻击的概念 攻击: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攻击行为有两种:敌意性攻击,由愤怒等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一种手段,如恐怖袭击。这里只讨论敌意性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