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2011平均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下册《20.1.2中位数和众数2》教师教案
1、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 引入课本P146R的例子 思路点拨:商场统计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从样本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得到信息估计总体的趋势,达到问题的解决。
2、【篇一】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课本,本学期介绍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和数据的分析五章内容。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3、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
4、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归纳:数据的分析 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权的理解:反映了某个数据在整个数据中的重要程度。而是以比的或百分比的形式出现及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的 方法 。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4,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刚才有同学用(7+4+1)÷3=4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8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
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了·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微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学习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我校一年一次的阳光体育节开始了,现在正进行的是1分钟投篮男女对抗赛。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 四年级数学教学 反思 :平均数 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实际问题(男女生套圈比赛)哪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求平均数》教案范文
1、[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3、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4、那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微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了解平均数学习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我校一年一次的阳光体育节开始了,现在正进行的是1分钟投篮男女对抗赛。
6、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单元教学目标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1、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2、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的基础上,复习解方程的过程及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本节课结合复习题,引导学生对方程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深化了学生对列方程解应用题这类题型的理解,促进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
3、带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篇1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
4、《分数混合运算(一)》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优点: 充分利用情境图创设问题情境 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问题情境改为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特色团队作为学习素材,以此激励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篇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反思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反思篇一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教学反思教学流程: 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中分子分母的含义; 创设情景(面试成绩问题),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进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并介绍“权”的含义及作用。 学生完成练习,上黑板演示,并讲解错题。 进行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求平均数数学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加权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1 **月21日第六节课是我的一节公开课,为了这节课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导学案、课件都是仔细斟酌,反复修改,甚至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过渡衔接的语言,我也都是推敲再三,尽管如此,可一节课下来,还是让我很不满意。
八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1 一学期的工作转眼就结束了,面对新课程改革这股洪流。新教材变化很大:全书以问题为中心,内容灵活多样,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新的数学课程把我们领进了一片广阔天地,如何尽快地转变教育观念,适应崭新的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了我们工作的重点。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工作方法以及我的困惑。
如在求平均数应用题时,平均数必须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3)代入检验法。如列方程解应用题。 (4)替换检验法。用另一种方法解题,然后比较结果进行检验。除此以外,还要对解题细节进行检验。
求平均数数学说课稿
1、[通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认识,体会到“求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 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
3、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4、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13是11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